上海钓鱼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认识漂(转来的)

已有 1132 次阅读2012-9-24 09:08 |个人分类:钓鱼技巧

我觉得“漂”应该叫“标”。“标”更能明了地表达它的作用,程宁和我说的一样一样的!呵呵…
 
算了还是说“漂”吧!先说说漂脚 ....
  要重视漂脚
   现在有很多人看不起标脚,又有一些人都很看重标脚,到底标脚在浮标的整体功能上起了多大的作用,是怎样起的作用?
谈到标脚无非就这么几点:长短、粗细、比重。长短。我们都知道浮标都有一个重心,在浮标的两端任何一端如果我们给它一个切向力的话,浮标都会以这个重心为轴心而旋转,而这个重心点到受力的这一端的点的距离是力臂,一个浮标的重心点距标脚的底部距离就是浮标翻身时的力臂,所以标脚越长力臂就越长,而力臂越长,标翻身时底部运动的轨迹也会越长,轨迹越长,标翻身所用的时间也就会越长,也就是说标脚越长浮标翻身就越慢。另外,在浮标的翻身过程中,浮标的重心点不是固定在水的某一点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标的翻身运动向水下慢慢移动的,也就是说浮标翻身越慢,这支浮标的重心点下降的就越深,那么浮标翻身后浮标外露在水面的就会越少。至上我们可知标脚的长短至少决定了我们钓鱼时的两个方面:一是翻身的快慢;二是浮标翻身后浮标外露水面的多少。对于翻身的快慢与我们钓鱼有关的作用只是起个引鱼的作用,从上面浮标的运动规律可以看出浮标从开始翻身的瞬间,就是铅坠减速的开始,这时一般在水的中下层了,如果塘内鱼稀、窝中鱼少,在坠带钩饵这个减速慢慢下沉过程中引远处鱼入窝就饵是有很大作用的。为什么说用长脚使标翻身慢不是为了引鱼直接就饵呢?

我们知道,浮标开始平卧水面和浮标翻身这两个期间都有可能有鱼就饵,这时有时也能提竿中鱼,不过个些都被我们看作是钓鱼时意外收获,因为这期间我们很难精确判断鱼迅,此时常提竿易改变我们所设的钓棚,易把鱼层搞乱,所以我们如果遇到塘里鱼较多且吃口好,我们还是少用长脚的浮标,如果窝里已有鱼,我们也应尽量避免使用长脚标,不然易把窝内鱼引离窝而到水的更上层就饵,所以长脚标仅适用于鱼稀、鱼的活动小、鱼口极慢的情况,或钓鱼的初期引鱼阶段。我们也常讲长脚引鱼短脚钓鱼。特别是钓快鱼,我们用短脚标,可常常标脚短使标翻身快还是有限度的,有时甚至标翻身后标体外露一大截不利于精确观察鱼迅,这就是钓快鱼需要短脚加短标体(身)的配合了。标身的长短决定标翻身的快慢,也决定着标翻身后外露水面的多少、立快了标体外露,不利于精确观察鱼迅;露少了,示标在标翻身后一段已入水,又蔽盖了一段鱼迅,所以标脚的长短在我们早期精确观察鱼迅和尽可能多地不隐藏鱼迅也有密切的关系。标脚的粗细。标脚的增粗无非有两个目的:一是增加标脚的强度;二是增加标脚的重量。这里涉及到标脚的重量,即关于标脚的重点问题,我也就在这里一并讨论了。对增粗标脚来增加强度的问题,首先是标脚粗切水性差、阻力大,不符合制标中“尽量减少标对水的阻力的原则”。

另外就象增加线经来增加钓线强度一样,愚蠢之举也。现在许多人仍赞成增加标根的重量来增加标翻身时的速度,我认为这种方法不可取,因为增加标脚的重量是以损失标的吃铅量为代价的,这个重量是在标脚上好,还是在坠上好,听我一说您就会明白,重量在标脚上作用是使标自主翻身,而重量在铅坠上作用是使标被动翻身。标的自主翻身能蔽盖鱼迅,而被动翻身只要鱼改变铅坠的运动就会改变标的运动,能正确反应鱼迅语言,虽然在这期间我们的目的不是钓鱼而是引鱼,可当出现一个明显的鱼迅语言,我们有个意外收获何乐不为呢。现在大家都在用竹脚(粗,细易断)、粗碳脚、甚至钢脚,不管是用于什么目的,这与作标的设计理念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的原故,我认为标脚只要强度够,越细越轻越好,象碳素的。


浮漂的盲区

浮漂是会有盲区的,一般存在于钩饵的下摆过程中。一旦钩饵到位了,只要鱼能把饵吞到嘴里,开口再小浮漂上也会有所反应,只是有可能信号小到非常微弱的程度。

不知道你有没有在寒冷的冬天钓过大棚里的竞技池。2003年冬天,鱼乐无限俱乐部组织了一轮大棚里的教学赛。由于供暖设施出了问题,室温一直在零下,部分鲫鱼的体重在1两4个左右,开口非常微弱。我用零号软尾漂拉小饵调2目,钓2目露边,钩饵的状态应比你说的情况还略钝。由于鱼的活力不够,需要稍微轻轻的引逗(幅度很小)。中鱼的漂象基本是浮漂先略微顶起1/3目,紧接着有一丝非常微弱微的下顿,幅度也就是在1毫米左右,抬竿中鱼。如果没有控制好,在浮漂顶起来的时候抬竿了,往往都是空的。这说明什么呢?这个下顿的动作是钩饵入口的信号。当我钓的时候,有的朋友在旁边观看,我连中4条鱼,他都说浮漂没有动作,等我跟他说了以后他也可以捕捉到浮漂信号了。一旦你找到了状态,那种全神贯注的捕捉细微信号的感觉是非常美妙的。如果你错过了这个信号往下等,浮漂仍旧不会有任何大动作,只是再次重复同样的信号,两三回以后就不会有任何动作了。这说明在低温情况下,鱼把饵衔在口里,又吐出,又吞饵,整个过程鱼体并没有大幅度的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去抓体动漂的。

至于底坠跑铅,是竞技钓里极钝的一种钓法。如果是在野坑跑铅,往往可以抓浮漂大幅度的上顶动作,这是真正的体动漂。而如果在竞技池里对付猾鱼,很难出来这个动作,如果专等这口肯定会输的。因此在竞技池的跑铅,抓的全是本目之间的细微变化,幅度也是很小。当然了,抓体动漂也不是没有用的,在一些乱鱼的情况下,由于鱼体蹭线太厉害,经常误导我们提竿,这时就要想办法过滤其他信号专抓体动漂,提高中鱼率了。最近我在北京常兴庄钓小鲫鱼时,连得了3个1分,就是采用钓浮抓体动漂的方法。

“中鱼的漂象基本是浮漂先略微顶起1/3目,紧接着有一丝非常微弱微的下顿,幅度也就是在1毫米左右,抬竿中鱼。如果没有控制好,下顿的动作是钩饵入口的信号。这说明什么呢?这个下顿的动作是钩饵入口的信号。



众所周知,空心软尾一般用来钓滑鱼,所为空心尾是指漂尾有一定的浮力,跟实心尾恰恰相反,使鱼在吃饵时产生一定的阻力,从而过滤一些夸张的信号,达到吃口漂像动作更加真实,而做到命中率较高的目的。

 例如,空勾半水调3目,调漂当然离底约近越好了,调时千万不可触底。具体做法,挂饵先找到4目,就是说从钝向灵的钓法,要是新手从灵向钝找,直接挂饵钓1目半或2目,此时有可能是离底,由钝向灵就不会出现离底现象。

  挂饵找到4目后,然后向下拉1目太空豆,此时漂显示可能还是4目,还处过底状态,再向下拉1目太空豆,使漂显示3目,现在还处于钝点,因为双脑线没有什么支撑力,粗,硬的除外,本身是一长一短,长脑线还处于钝的位置,,也可以理解为过底,此时固定一颗太空豆做为调3钓3的钝点,再下拉1目半或2目太空豆,此时漂显示3目或2目半,跟钩距有一定关系,这才是理解上的调3钓3,处于不灵不钝之间,在后半场也是命中率比较高的钓法,在上述基础上,下拉1目太空豆,漂尾显示就基本下降1目。开始要钓1目半或2目,找好底后下拉1目或1目半太空豆即可,就不必考虑过底了,最上颗的太空豆可固定在1目半的位置,这是钓灵点。固定的两颗豆之间有4目左右的距离,根据当时的鱼情而调出清晰的钝口



软尾标的使用(全文)


当温度保持在二十三度以上五天,进入了我们夏季,夏季时节,气温在三十度以上是

经常的事,早晨时,鲫鱼鲤鱼咬钩特勤,随着气温的升高,咬钩越来少,越来越模糊

,吸饵力越来越小,硬尾在此时换至极小也无济于事!

变化饵料,换轻柔的雪花粉类,线组也换细,钩再换上碳素的都无用,一般人以为

是:因气温升高后,鱼不爱咬钩,但水底鱼星直冒,有时甩钩重一些时惊动水底,弄

得鱼星象开锅似的,明知水底有鱼就是无法钓上。

前几天,有学生碰上这种情况,我给他们二支鳞影软尾标,叫他们换上并叫他们调二目钓二目,还是用他们钓的拉饵,效果明显改观,小鲫接连上,他们不由惊呼:“此标真好”!钓完后竟不想还给我,是标好还是其它的原因呢?

此塘水底淤泥较厚,小鲫偏布,几竿下去后,小鲫即咬钩,开始时,开口老实,但

不久后咬钩变稀,传统钓挂蚯蚓或米饭粒,时有鲫鱼上钩,台钓至后来比不过传统钓

,所以,一些台钓手放弃钓它。

有句钓谚说的好:“主线直不直看标身,子线直不直看标尾”!硬尾标本身标尾无浮

力,它还要利用标身来增加浮力,在此基础下,极小的剩余浮力,碰上了淤泥比较

厚的钓点,二颗饵在重力惯性下,沉入泥中,又因为淤泥有粘力,压制浮标反弹力

,加上鱼儿觅食过程中带起的泥浆,浑浊了那一小片水底,故鱼儿无法寻到饵团,

所以,我们只能在水面只见鱼泡不见鱼咬钩了!

而软尾标尾本身它就有浮力,因它尾部是空心的,剩余浮力比较大,能承受饵料更

多的份量,在调钓合理的情况下,更容易得到二根子线一拖一触的台钓精华点!

基于以上特点,在淤泥较厚;天气闷热;饱餐以及天冷活动量小的情况下,用软尾

比用硬尾效果更显著!




浮漂的应用:


在寒冷的冬季,鱼的进食及活动量减少,吃口轻,动作小以及在闷热的夏天,水体含氧量低和钓滑鱼的情况下,我首先选择小号的梭形漂:漂体细,长身长脚长尾。由于浮漂轻,能让饵料在水中下落的时间延长,形成一种动感诱鱼,在饵料到底5秒左右时,将竿前端下压缓慢后拖,造成二次动态诱鱼。若之后5秒左右无鱼问津,便提竿重新上饵垂钓。注意的是:饵料下沉即将到底时的截口小动作。在调钓目数上可以偏少点,一般调三目钓一目或一目半。
当气温在10——20度时,偶有微风,水体含氧量充足,鱼群摄食欲强,活跃时,可选择号数偏大的梭形漂或棱形漂:漂体较粗,长身,长尾碳脚(竹脚也可),这种漂翻身快,饵料下沉速度也相对较快,可以钓中下水层的鱼,加快上鱼时间。调钓目数可多点,最好在5目左右,使线组绷得更直,让浮漂的剩余浮力增大,以避免因鱼多而乱所产生水流而造成的假信号,从而提高中鱼率。当然,也可选用软尾漂。
当气压较大,水温在20——27度时,鱼情好,喜在中水觅食。这时可选用浮漂:短碳脚,短身,软尾的孔雀羽浮漂或短脚,短身,硬尾的竹脚巴尔杉木浮漂。这两种浮漂翻身 快,便于第一时间抓住截口,配合拉饵术,可大大提高上鱼速度。
在风相当大时,普通漂难以稳定。这时可采用竹脚,长身长尾的巴尔杉木浮漂或长脚长身长尾的碳脚芦苇浮漂。这两种漂吃铅皆重,在有风作用下的水中稳定性好,便于钓手们观漂垂钓。

选择浮漂的小方法在你想要一支浮漂但又不知从何下手时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首先是你要经常钓的水层:
1:水皮漂-既钓接近水面的所用浮漂。此种漂为短竹脚+短粗漂身+短示标(即漂尾),追求的是翻身快(是指与钩饵同步翻身,下同)
2:浅层漂-既钓中上层水域的所用浮漂。此种漂为短竹脚+比水皮漂略长的粗漂身+略长的示标(约十目左右),追求的是翻身快,钩饵降落时间长
3:深层漂-既钓中下层水域的所用浮漂。此种漂为长碳脚或长竹脚+粗大漂身+长示标(硬尾约十五目左右,软尾约七目左右),追求的是钓饵快速到达钓层并降落时间长
4:底层漂-既钓底所用的浮漂。此种漂为长碳脚或长竹脚+细长流线型漂身+长示标(硬尾约十五目左右,软尾约七目左右),追求的是钓饵快速到底,下顿动作大
*其是漂尾次:
有硬尾和软尾之分-软尾漂漂尾为空心,整体浮力大些,灵敏度低些,但却可过滤掉一些微小杂乱的假动作。它的动作真实性高,主要用于钓滑口鱼和顶漂鱼(吃饵动作为上浮);硬尾漂漂尾为实心,整体浮力小些灵敏度高,主钓下顿标准动作
关于漂尾的长短问题-漂尾越长,钓饵下摆后降落的时间越长,既行程越长,对于钓行程、钓接口鱼来讲漂尾长些好,但也有一点,漂尾越长灵敏度会越低
*再看材质-有芦苇漂、孔雀翎漂、巴尔沙木漂。
芦苇漂:比重最小,浮力大,相对来讲灵敏度最高,但也因灵敏度太高,漂的动作就多,所以芦苇漂的动作乱,假动作多,使用此种漂需要一定的基础和一段时间的摸索,找到感觉后越用越顺手
孔雀翎漂:比重稍大,有沉稳性的浮漂
巴尔沙木漂:比重最大,漂体结实耐用,并不失灵敏度,竞技漂里有不少它的身影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灵敏度
比重越小,吃铅(既所需的铅重)越大越灵敏
同吃铅的漂,体积越小越灵敏
同体积的漂,吃铅越大越灵敏



空心尾和实心尾的区别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支3号的实心尾浮标的标尾切割成一支准备换上的空心尾相等的长度,将实心尾研磨成与空心尾外形锥度尺寸一样之后,调成了3目,然后将实心标尾切割下来换上空记标尾,重新投放水里,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铅皮重量,换上空心尾之后,浮标变成了7目,实验说明:不同比重的标尾会改变浮标固有的,如果说未换上空心尾的实心尾浮标调3目钓一目的话,换上了空心尾之后,如果我们不增加铅皮的重量去平衡浮标,就变成了调7目钓1目,我想钓鱼人一定知道这种状态之下,实心尾的调3目钓1目,同空心尾的调7目钓1目一定分别很大,如果将空心尾增加铅皮重量调成了3目。实心尾的调3目钓1目与空心尾的调3目钓1目,虽然大家外露水面都是1目,但它们的剩余力还是不一样,需要的重量下压(或拉力)下沉的力量都不一样,这绝对不是凭空想象的问题。从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作者只是测出了实心尾的和空心尾两尾的质量之差,这个质量之差是在标尾上反应出来的,这个实验与标尾的剩余浮力的测定可丝毫没沾边,不知道他最后的结论是怎样得出的!下面我们自己来做个实验:取任意两只标,一只为空心尾,一只为实心尾,分别加铅调成一定目数(调目数不一定要一样,但露在水皮外的标尾的粗细必须一样,且剩余浮力都能承受我们所准备的小铅),我们分别给它们加我们准备好的同一块小铅,比较两只标尾下降的目数可一样。我相信做一万次大家的结果都会是一样的。可大家在实际垂钓过程中确实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空心尾的标比实心尾的标信号稳,且不易乱鱼层,这是为什么呢?我都知道标的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是在标体上,就标尾露在水面在鱼吃饵时变化的那一小段和标体比简直就没法比,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做标人都喜欢把空心尾向长身标上安装,这样的标能不稳吗!而我们常常只注意到标尾是空心的,而没注意到关键的地方标体结构;另外空心尾一般都比实心尾短,而对整只标来说相应也是如此,由于这个长度差就使得空心尾的标钓底时水线相对来说就长些,这样钩饵就会在快到底时才减速下落,从而能把鱼控制在底层钓,这就是不易乱鱼层的原因。现在还有一部分钓鱼人还抱着老观念,打死都不愿改变,实际上就是个习惯和感情的问题,就象对待自己的老伴一样,虽然人老珠黄,可给个大姑娘都不换,不过对待老婆这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对待标尾只讲感情不讲科学,那可就好了鱼儿埋没了自己哦。
二 调高目灵还是调低目灵:我们常遇到这种情况,当遇到鱼吃口轻,动作小,鱼难钓时就调低目如1目,半目或平水,动作往往清楚明了,而且几乎每次都有同感;而调高目时往往见不到口或有口也是是非非,于是定论还是调低目灵,调高目钝。是这样吗?如果这样是成立的,岂不是标尾越长越灵敏!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先讨论一下怎样观察物体的运动吧,我们都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我们要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就必须有参照物,没有参照物就无法谈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我们钓鱼时观标也是如此,我们观鱼吃饵时标尾的运动就是看标尾相对于水面运动,此时水面就是参照物,我们要了解的就是标尾相对于水面的运动,当我们调低目钓低目时标尾外露于水面的就很少,这时我们观标时视野所集中的就是外露水面的那一点点标尾和标尾与水面相交的地方,只要标尾相对于水面有轻微的运动我们都能辨得明看的清,这时想丢口都很难;当我们调高目钓高目时如果我们的眼睛把整个标尾都纳入视野,这时的参照物就可能是面积稍大的水面,这时标尾相对于水面的上下运动幅度小了我们就可能看不出分不清,有时不是没有鱼口而是我们没有看清楚;我们钓高目观标时应该对外露的标尾视而不见,把视野集中在标与水面相交处和附近的那1到2目标尾,这样我们在钓高目时一样能看小口,一样能钓的爽。至此我们可以看出调高目和调低目并不仅仅是灵敏度的问题,更主要的还是观标的运动清楚不清楚的问题,是与鱼口的大小无关的观标技术问题。有时鱼口可能小到标尾的运动相对于水面没有位移,在无风时,由于水的表面张力作用可能水面以标尾为参照物有一点向下一凹,这时提竿能中鱼,这可能就是大师们意念观标的基础吧。不要把大师们说神了。如果非要说明调高低目的灵敏度问题,我可以告诉大家,调高目是要减铅皮的,这样就降低了标的吃铅,而且标还要向上拉,这样水线还要延长,水线以延长钩饵就要下落到更低的地方才减速等等,这关于调高低目对钓鱼的影响用灵敏度来讨论是不是抓了芝麻漏了西瓜。
三 标尾的长短:从前文可以发现当标脚和体一定时标尾越长整标的长度就越长,当我们用长尾标钓底时水线就会更短,那么标的翻身就会更早,而钩饵减速时相对于塘底就会更高,这样更有利于引鱼;在比赛的前期,鱼少时或生口时等就可以调低目钓,水线短那风线就会长,所以长标还能比别人钓的更远。如鱼已进窝用长标调低目钓就易引鱼到上面就饵,易乱鱼,这时我们可以调高钓高,这一点在我们调标时先调高目,再加一小铅调一低目,想调高钓高去掉小铅即可。另外当我们用长尾标调低目钓底时我们还能更多地观察到标尾下降过程中的鱼讯。最后说一下长尾对标翻身快慢的影响,有两种情况,一是如果标的吃铅大长短尾对标的翻身影响是不大的。二是如果标的吃铅很小,比标尾的重量大不了多少,象钓轻口小鲫瓜身小长尾标翻身就很慢。
四 标尾的粗细:标尾在鱼吃钩饵时的运动幅度的大小决定我们观标的难易,标尾越细,标尾下移相同的目数用的力肯定要小;而标尾受力一定,标尾越细下移相同的目数就越会显得下降有力。可标尾越细我们就越难看得清,这是个矛盾。细尾标对观察鱼讯虽能体察入微,可遇到小杂鱼多时或乱了口时或打浮糗鱼时或钓大鱼时或长竿钓远时等等又都不如粗尾标。总之,钓鱼选标要综合考虑,滚于标尾粗细的选择要依鱼情和钓法而定。
五 关于滑尾:滑尾用在粗尾上当光线充分时确实很反光耀眼,我们观标很不舒服。可滑尾用在细尾上,确有标尾的放大作用,有利于我们观标。关于滑尾对灵敏度的影响我人为很小很小,讨论这一点对钓鱼不一定有多大的影响







  今天我想从“进攻”与“防守”这两个方面来谈谈浮漂。

一、什么是进攻与防守
提到“进攻”与“防守”,必然要结合钓法来谈,而不是把浮漂简单定义为“进攻型”或“防守型”漂型就了事了。以钓鲫鱼为例,进攻与防守形打法之间,其实并没有死框框,也没有明显的界定区分,它是钓手们长期实践的总结,以及在钓鱼上,一种内在意识的提升。
比如,一米五水深,生口大鲫鱼,您用一支短身长脚长尾的“过程漂(有人说它是主动进攻型浮漂)”来钓,而且哪有口提哪,这算是进攻形钓法吗?短时间内,或在春季(水清、密度不太大,而且鱼容易扎堆趋温)时节,采取这种打法,能抢到不少鱼,效率满高的。但若是在70分钟或90分钟的整场比赛中,一上来就这么打,可能后半场就钓晕了(除非在特殊的大边钓位,鱼有的是)。那么这种钓法到底算进攻还是防守呢?
“进攻”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战术行为,这话在钓鱼人嘴里说白了就是“变被动钓鱼为主动控鱼”,是一种意识上的升华。比如,短脚长身软尾漂,就漂型而言,翻身较慢,就位较快,谁都知道它适合用来“糗底”,那这应该算是一款“防守型”的浮漂了?其实不尽然,许多钓友习惯用软尾漂抽浮,把鱼调动、控制在一定的水层,然后实施钓取(控好了经常“对提”)。即所谓钓中有控,控中有钓,钓控结合,钓得明白。那么这款“防守型浮漂”,不是也起到进攻的作用了吗?
如果您在对付快鱼的时候用超大号的长身软尾漂钓底,或用小号漂跑重铅钓底,躲开中上层干扰,把较健康的鱼群稳稳压制在底层,这算是进攻还是防守呢?从主动性上讲,这依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进攻形钓法!而从另一角度相对来讲(鱼情不同时),“钓底”又是一种稳扎稳打的“防御”。
上面几段话说来说去,其实俺想说明的只是一种思维方式,站在不同角度,或处在不同的阶段,对“钓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浮漂也一样,任何一款浮漂,在一名钓手手里,即可以用来进攻,又可以用来防守。而同样的浮漂,在新钓友手里,可能还缺乏更多的认识和运用体会。
二、区分浮漂的不同特点
从身、脚、尾上相对区分:
漂身越短。翻身越快,动作越贼(跳越感越强);
漂身越长,翻身越慢,动作越稳;
漂身粗短,便于钓浮;
漂身细长,利于钓底;
漂脚越短,翻身越快;
漂脚越长,动作越稳;
漂脚越粗越重,翻身越快;
漂尾越长,翻身越慢,行程越大;
漂尾越短,翻身越快,就位越快。
漂尾越细,动作幅度越大
漂尾越粗,幅度越小
从漂型上相对区分:
端肩的浮漂,信号顿感强,回弹快,利于“控鱼”;
溜肩的浮漂,下行幅度大,回升慢,利于“就饵”;
圆肩收腰细腿的漂型,适于钓猾口鱼;
长脚长尾水滴型短身浮漂,行程稳而慢,利于钓截口;
长脚长尾削肩枣核型浮漂,下行快,利于钓底部轻口等等。
硬尾漂,相对的动作幅度大;
软尾漂,相对的信号顿感强等等。
上述一段,看似提纲排列,新钓友可能容易看晕了,其实结合实践,并不难梳理为自己的经验。
  比如:短身漂本身,信号贼!漂身越短越贼。极端的例子是溪钓‘球型’或‘橄榄型’小漂(有些冰钓漂也近似),您可用它们来池钓一把试试。第一,翻身特快,入水就翻;第二,信号上窜下跳,能闹死你!这就是短身短脚短尾漂的贼性体现。但是,为什么有些池钓漂,漂身也很短,却不感觉贼呢?很简单,浮漂设计者为它们加装了长碳脚和长硬尾,弥补了‘短身’的贼性不足……池钓中曾很时髦的所谓‘水皮漂’又是啥新奇玩意呢?简单说,无非是‘溪钓漂’的改良而已!短漂本身,翻身已经够快了,设计者为了让它翻得更快,而同时又有一定的稳定性供咱‘数数’钓浅层的快鱼,把漂脚加粗、加重(注意:没有太加长),漂身稍加长就办到了,是这样吗?是否还符合俺上面所归纳的‘提纲’?

三、浮漂的有机运用
传说中:“软尾调几钓几,上钩不到底”。初听,也许您觉得这话不伦不类,不负责任,甚至是胡说八道呢。别着急,等俺说明一下,咱再结论不迟。这句话,传自于北京冬钓大棚,特定的小钩细线(袖0.5-0.8号钩,子线0.07-0.1号),很轻很小的拉饵钓底。这样的钓组配置,用小号软尾冬钓漂调几钓几,您可以试一下,上钩多半不到底!所以,大棚中后期糗底,如果用软尾漂,一上来,调3目钓3目一边,是比较省事儿而又切实的经验(软尾漂调钓,重在精细)。
以前有些钓友,按软硬尾把浮漂简单划分为两个主要类型,即进攻型与防守型浮漂,从现阶段软硬尾款型来说,也确实可以如此简单区分之。比如,软尾漂漂尾多为六七目,而硬漂尾一般都长于十目,甚至还有十七八目的。软尾漂尾短,二摆行程短,翻身后就位较快,便于防御,便于采取守势钓底。而硬尾漂漂尾长,二摆行程较慢较稳,翻身后有很大的泳层搜索或鱼的追吃空间,利于主动进攻。
从上面第二节中我们分析的浮漂脚、身、尾的变化特点来看,浮漂尾长尾短,只是影响降势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漂身与漂脚的因素、漂尾自身的粗细,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协同。另外,浮漂的降速快慢,还与钓组、调钓以及上饵方式等相关。比如您选一支较小号数(配铅轻 降速慢)的15目“过程漂”,采取轻比重拉饵方式(或捏三角形饵),再配合调6目,提铅,那么其降速,就会明显比大号漂、搓重饵、调平水、不提铅,慢得多!所以,钓组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同理,浮漂也只是我们钓鱼人手里的工具之一,完全可以凭我们的意识,派其主动进攻、或稳妥防御的各项用场!


在钓鱼时,使用不同标会有不同的结果.

  短软尾(6~7目细软尾)和长硬尾的区别:

  1.短软尾适用于底钓滑口、轻口、生口的尾数。

  2.长标尾适用于钓生口和总重量,可有效的区分大鱼和杂鱼的鱼汛。

  标体:

  1.短标体比长标体水阻小。

  2.胖标体入水下沉速度比瘦标体慢。

  标脚:

  1.碳脚水阻小,适用于钓滑口、轻口、生口和滑浮。

  2.竹脚标翻身快,但水阻大,适用于快(浮)鱼、生口。

  通过以上对比,可总结出以下观点:

  1.短软尾、短瘦标体的碳脚标适用于底钓滑口、轻口、生口的尾数。

  2.长硬尾、细长标身的碳脚标适用于底钓生口和混养总重量。

  3.长硬尾、胖标身的竹脚标适用于钓截口和快(生)浮。

  4.长硬尾、胖标身的碳脚标适用于钓截口和滑浮。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上海永泳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 沪ICP备2022025085号-1 ) 沪公网安备31011302000862号 PRchecker.info

GMT+8, 2024-5-16 02:36 , Processed in 0.04140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