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钓鱼网

标题: 野钓安全保健贴示(二) [打印本页]

作者: 两目半    时间: 2012-3-14 11:40
标题: 野钓安全保健贴示(二)
接上篇
6、不与人发生矛盾  与人为善,和睦相处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外出钓鱼,钓鱼者之间也应注意团结互助,互相尊重。在外钓鱼会遇到不约而至的陌生钓友,有的先到先投饵料垂钓、先到的往往占据有利位置,打多出窝子投下诱饵,后来者若不问青红皂白随意投饵打窝会打到别人已投饵的窝子里,引起别人的不高兴,弄得不好引起摩擦。
也有的人不顾别人已在安静垂钓,大声喧哗,大团投饵,弄得钓鱼环境不安宁。
也有的看到别人钓到了鱼,便把鱼竿伸到人家的窝子边。这些都是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
现在农村好多水面投放树枝,插有木牌等禁钓标志。第一次去那些地方有必要问清情况,是否允许垂钓、是否收费等等,以免引起矛盾。
7、不忘记收听收看天气预报  天有不测风云。在垂钓出发前一天晚上,一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了解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掌握气温、风向等因素。知道到天气情况,外出就有了针对性,准备好相应的用品,防风防寒防雨,保护好身体不受外界恶劣天气的侵袭。若是有大雨或雷雨活动,最好别去钓鱼了,以防淋雨感冒或遇到危险。
8、不要暴晒   有些钓友不太注意对皮肤的防护。钓鱼时穿着短袖、短裤,不带遮阳帽。夏天阳光很强烈,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对皮肤产生很大刺激,引起皮肤晒伤褪皮等。所以,夏天钓鱼最好使用遮阳伞,戴上遮阳帽,穿上长袖衫裤。选钓位时最好背对太阳,这对保护皮肤,防止晒伤很有帮助。
9、不疲劳钓鱼  有时钓友从早到晚一天好几个小时手不离竿、眼不离漂端坐水边,确实很累,这样有的一连几天缓不过劲来。因此很有必要钓鱼中的休息。每隔几分钟闭一会眼睛或向四周眺望一下,双眼不要老是盯着水面上的浮漂。夏天最好带墨镜,避免强光照射。近视的钓友可以选购一副偏光夹片,夹在近视眼镜上也很好用的。还有就是掉了一段时间,就起身活动一下腿脚,疏通一下经络对恢复体力也是很有必要的。
10、不起早贪黑  有的钓友是骑车外出钓鱼,也不要起得太早回家太晚。有些老钓友早上45点钟就骑车出发,途中好几十里路程,夜晚若睡眠不足白天劳累,透支了体力影响了健康。为了安全回家,应尽早收竿,安全问题是首要的。(完)

作者: 心隽    时间: 2012-3-14 11:40
沙发
作者: 天空    时间: 2012-3-14 11:42

作者: 沸腾    时间: 2012-3-14 11:48

作者: 午夜精灵    时间: 2012-3-14 11:49

作者: 一剑飘血    时间: 2012-3-14 11:49
身体最重要!
作者: 三毛溜鱼    时间: 2012-3-14 11:54

作者: 阿明钓客    时间: 2012-3-14 11:57

作者: 釣小鱼    时间: 2012-3-14 12:04

作者: 鱼翅660    时间: 2012-3-14 12:10

作者: 晨风sky    时间: 2012-3-14 12:12

作者: joy    时间: 2012-3-14 12:13
归根到底,安全第一
作者: Jacky    时间: 2012-3-14 12:20

作者: 佛肚竹    时间: 2012-3-14 12:23

作者: binfengshijie    时间: 2012-3-14 12:29

作者: 水西闲人    时间: 2012-3-14 12:44

作者: shlyy老林    时间: 2012-3-14 12:45

作者: 咖啡的苦    时间: 2012-3-14 12:47

作者: wuyinong718    时间: 2012-3-14 12:59

作者: 雨竹    时间: 2012-3-14 14:02

作者: 蓑笠见翁    时间: 2012-3-14 14:16
谢谢提醒,很有必要!
作者: TONY    时间: 2012-3-14 15:06

作者: 蔚蓝天空    时间: 2012-3-14 15:28

作者: 溜溜虎    时间: 2012-3-14 16:41

作者: 人在钓*鱼在看    时间: 2012-3-14 16:59

作者: 吉意    时间: 2012-3-14 18:06

作者: 天下无球    时间: 2012-3-14 20:33

作者: 草根男人    时间: 2012-3-14 21:25

作者: cdc1950    时间: 2012-3-14 22:59

作者: 929    时间: 2012-3-15 07:41

作者: 吉笑林来    时间: 2012-3-15 10:23





欢迎光临 上海钓鱼网 (http://www.fishing-sh.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