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钓鱼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踏遍青山

[友情交流] [原创]《野钓漫谈》文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28 08: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大师进入上海钓鱼网技术研讨版块!
发表于 2013-12-28 09: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才是真大师,顶礼膜拜!!!估计这辈子也消化不了,出书的话我买!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19: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酷乐鹰 发表于 2013-12-28 08:06
欢迎大师进入上海钓鱼网技术研讨版块!

老朽文章数十次被人盗用,请你给个链接。此文发表在老朽专署《野钓漫谈》第二章_十四.鱼类的牙齿与觅食方式。也曾发表在贵网
 楼主| 发表于 2014-3-21 20: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七.鱼类的嗅觉器官与垂钓关系
鱼有鼻子吗?在鱼头两侧一边一个小孔状的东西,那就是退化了的鱼鼻子。一般的鱼类都有一对鼻腔位于头的前方,嗅觉器官主要集中在这里。不同的是,鱼类的鼻腔和人的鼻腔可不一样。人的鼻子主要用来呼吸,而鱼的呼吸依靠的是--鱼鳃,鱼鼻子只能起到"闻"的作用。它不和口腔相通,鱼类每一个鼻腔有两个孔,中间有一薄膜分开,成为前后两个鼻孔。前面的孔叫入水孔,后面的孔叫出水孔。当鱼游动时,水从入水孔流入,然后再由出水孔流出,这样,鱼类就能嗅到水中的气味了。 鱼类的嗅觉器官是重要的化学感受器之一,由鼻孔、鼻腔和位于鼻腔内的嗅囊构成,鱼类嗅觉器官的进化与发展也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鱼类的嗅觉器官在鱼类的生活中,诸如摄食、御敌、生殖和集群等行为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们对于同种鱼类在受到重创时,发出溶解于水的特殊气味极为敏感。对未受到重创的同类鱼同样有阻吓作用,其它鱼闻到后便会迅速逃之夭夭。古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能引起鱼类嗅觉的物质需要具备的主要条件--对于喜食植物性饵料鱼类,饵料应作到:容易挥发、能溶解于水中。而对于攻击性肉食性鱼类其饵料,则应反其道而行为宜。当我们停留在具有某种特殊气味的地方,过一段时间之后,对此种气味就会完全适应,当闻到另一种特殊气味则需要适应过程。水中鱼类同样对气味,会作出不同反映。甲地鱼已习惯某种气味会放松警惕,但到乙地此种气味未必奏效、特别对曾经中钩鱼会进一步加强警惕。因此在垂钓中应根据各地鱼的特点,制造饵料同时不断地提高垂钓技巧。
八.鱼类的味觉器官与垂钓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14-3-23 07: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八.鱼类的味觉器官与垂钓关系


鱼类对食物的品尝直至吸或吞下食物,主要是依靠味觉器官中---味蕾。人类的味觉品尝主要表现在舌头表面、而鱼的味蕾分布在鱼体中分布很广,不仅局限于口内,同时也分布于鱼的唇和头部,甚至分布于体侧和尾部。在体内除了分布于口腔、舌外,还分布于咽、鳃、食道等地方。味蕾分布的范围因鱼的种类而有所不同,有唇须的鱼味蕾的作用是辨别食物的味道,具有分辨甜、咸、苦、辣、酸的能力鱼的身体各处有各种味觉器官。例如口中与嘴唇周围的表皮都是味觉器官,称为“味蕾”;在体表的皮肤上也有味蕾散布着。味蕾能分辨酸、甜、苦、咸等味道。人类或其它动物,必须用舌头接触到食物,才能尝出个中滋味。而鱼的表皮味蕾只要接触到食物,不必张开大口就可以大致辨出食物的味道,品尝后才能作出最后选择。
鱼类的味觉也很发达,很多鱼类,如鲫鱼、鲤鱼等,它们发现食物后,首先把食物含在嘴里,经过几次吸吐过程品尝后,合口味的方会吞下,不合口味的便会立即吐出。此时浮漂初始阶段会产生几次小幅度升降过程,说明鱼正在进行品尝。当浮漂出现较大幅度上升或下落,说明鱼饵已被吞下。各种鱼类对味皆有不同程度偏爱,杂食性鱼类:鲫鱼偏爱浓香浓甜、鲤鱼则偏爱微腥、鲂鱼和草鱼偏爱微酸及曲酒气味。而肉食性鱼类多以血腥气味更加偏爱,因此在垂钓中应针对主钓鱼类对饵料作出,不同选择避免盲目性以取得最佳效果。


九.鱼类的触觉器官与垂钓关系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8 收起 理由
beefis + 8 精彩主题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4-3-31 16: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先生是大大大大师啊,要好好学习
发表于 2014-3-31 16:5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4-3-31 16: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wxb77 发表于 2013-12-28 09:23
这才是真大师,顶礼膜拜!!!估计这辈子也消化不了,出书的话我买!


小大师跟着大大师,也能成大大师
 楼主| 发表于 2014-6-25 21: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19 分钟前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鱼类生理与习性:
七.鱼类的嗅觉器官与垂钓关系


鱼有鼻子吗?在鱼头两侧一边一个小孔状的东西,那就是退化了的鱼鼻子。一般的鱼类都有一对鼻腔位于头的前方,嗅觉器官主要集中在这里。不同的是,鱼类的鼻腔和人的鼻腔可不一样。人的鼻子主要用来呼吸,而鱼的呼吸依靠的是--鱼鳃,鱼鼻子只能起到"闻"的作用。它不和口腔相通,鱼类每一个鼻腔有两个孔,中间有一薄膜分开,成为前后两个鼻孔。前面的孔叫入水孔,后面的孔叫出水孔。当鱼游动时,水从入水孔流入,然后再由出水孔流出,这样,鱼类就能嗅到水中的气味了。

鱼类的嗅觉器官是重要的化学感受器之一,由鼻孔、鼻腔和位于鼻腔内的嗅囊构成,鱼类嗅觉器官的进化与发展也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鱼类的嗅觉器官在鱼类的生活中,诸如摄食、御敌、生殖和集群等行为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们对于同种鱼类在受到重创时,发出溶解于水的特殊气味极为敏感。对未受到重创的同类鱼同样有阻吓作用,其它鱼闻到后便会迅速逃之夭夭。
古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能引起鱼类嗅觉的物质需要具备的主要条件--对于喜食植物性饵料鱼类,饵料应作到:容易挥发、能溶解于水中。而对于攻击性肉食性鱼类其饵料,则应反其道而行为宜。当我们停留在具有某种特殊气味的地方,过一段时间之后,对此种气味就会完全适应,当闻到另一种特殊气味则需要适应过程。水中鱼类同样对气味,会作出不同反映。甲地鱼已习惯某种气味会放松警惕,但到乙地此种气味未必奏效、特别对曾经中钩鱼会进一步加强警惕。因此在垂钓中应根据各地鱼的特点,制造饵料同时不断地提高垂钓技巧。


八.鱼类的味觉器官与垂钓关系


鱼类对食物的品尝直至吸或吞下食物,主要是依靠味觉器官中---味蕾。人类的味觉品尝主要表现在舌头表面、而鱼的味蕾分布在鱼体中分布很广,不仅局限于口内,同时也分布于鱼的唇和头部,甚至分布于体侧和尾部。在体内除了分布于口腔、舌外,还分布于咽、鳃、食道等地方。味蕾分布的范围因鱼的种类而有所不同,有唇须的鱼味蕾的作用是辨别食物的味道,具有分辨甜、咸、苦、辣、酸的能力鱼的身体各处有各种味觉器官。例如口中与嘴唇周围的表皮都是味觉器官,称为“味蕾”;在体表的皮肤上也有味蕾散布着。味蕾能分辨酸、甜、苦、咸等味道。人类或其它动物,必须用舌头接触到食物,才能尝出个中滋味。而鱼的表皮味蕾只要接触到食物,不必张开大口就可以大致辨出食物的味道,品尝后才能作出最后选择。
鱼类的味觉也很发达,很多鱼类,如鲫鱼、鲤鱼等,它们发现食物后,首先把食物含在嘴里,经过几次吸吐过程品尝后,合口味的方会吞下,不合口味的便会立即吐出。此时浮漂初始阶段会产生几次小幅度升降过程,说明鱼正在进行品尝。当浮漂出现较大幅度上升或下落,说明鱼饵已被吞下。各种鱼类对味皆有不同程度偏爱,杂食性鱼类:鲫鱼偏爱浓香浓甜、鲤鱼则偏爱微腥、鲂鱼和草鱼偏爱微酸及曲酒气味。而肉食性鱼类多以血腥气味更加偏爱,因此在垂钓中应针对主钓鱼类对饵料作出,不同选择避免盲目性以取得最佳效果。

发表于
17 分钟前

|
只看该作者





九.鱼类的触觉器官与垂钓关系


触觉器官是动物重要的定位手段之一,主要表现在以触觉来认识生活及其相对应的环境。动物中称为触觉动物。以动物为例老虎和狮子猫和老鼠,如果去除掉它们的胡须,行为会变得莽撞。鱼类的触觉器官主要是触须和侧线。分布在口腔、口唇、触须和侧线等处密度最多。鱼是靠嗅觉、触觉、视觉和味觉的总体功能完成觅食活动的。鱼体的触觉器官主要感受来自压力和水流的变化。鱼体表面上的侧线触压觉非常敏感,可以探测出水中极微小的振动:如果岸上出现行人的脚步声,和高空中的飞机、飞鸟、及很远地方的开山炮声均可引起整个水域内的鱼迅速作出逃盾的反应。鱼的触觉主要用于同类间的,情感交流和环境适应与防卫。它如同一架雷达,能够敏锐的感觉到外界事物。在水域中如果出现凶猛鱼类危险信号,会立即采取逃避。而对比它小的鱼类则会采取驱逐。如果发现美味可口的食物,即可游上前去觅食。
鱼类的触觉器官的侧线和触须,能使鱼类在昏暗的水中游动自如。鱼类虽然都具有感觉器官,但其灵敏度却差别很大。总体而言,中上层鱼类,视觉比较灵敏,但味觉和触觉反应相对迟钝。而底层鱼类如鲤鱼,则主要靠嗅觉和触觉觅食。了解鱼类的感觉器官,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不同鱼类发现食物的方式,以便于垂钓中应变能力。因此钓饵应注意软硬适度、粗细粘滑适宜。垂钓较大鱼饵料可以稍硬,饵团大时一定要软些。钓小鱼则一定要软,饵团小时则可以稍硬些,去适应主钓鱼类进行选择。同时注意垂钓时要尽量寻找安静噪音较小的环境,尽量避免吵杂声,以取得最好垂钓效果。


十.鱼类的皮肤感觉器官--侧线与垂钓关系


鱼类的皮肤感觉器官--侧线,是鱼类以及水生两栖动物所特有的感觉器官。它是一种埋在皮下的特殊结构,主要分布在头部后方,在身体的两侧,每侧各有一条侧线。少数鱼类每侧有二条甚至更多。侧线的主要作用:确定游动方位、感觉水流和水压变化、及低频率声音。由侧线沟状或管状的开口处--溢出粘液--再由粘液传递到感觉结节--使感觉结节的顶端发生偏移--经侧线神经传递到大脑,而作出迅速反映。
鱼类在水中仅凭视觉是难以正确测定物体的方位,而侧线则能够配合视觉测出远处物体的具体位置。当一个生物游近时,周围水体会产生震动,鱼体侧线就能感觉到并会作出反应。如测得游近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及所处的位置便会立即逃离。鱼类在游动中所形成的水波,传至物体后又会被反射回来。侧线可以感受到并且能正确知道物体的存在,和它的具体位置。依着水流的方向来确定游动的方向,许多鱼类有逆水而上的习性,鱼可以用抵销水流的速度作出逆流游动,而且能够停留在水域中予定的位置。因此,也可认定侧线是鱼类趋流性的辅助器官。一些鱼类的侧线能感受低频率声波和对温度起感觉作用.即所得趋流性反应,对集群和洄游行为都有一定的影响。鱼类在生殖季节侧线感觉器特别发达,产卵后又会随之消失,这说明鱼类在结群移动与产卵追逐活动中,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侧线对振动的感觉作用。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鱼类的侧线功能,在垂钓中必须加强应对,同时从中能得到某种启示。岸边任何嘈杂声响都会使水体产生波动,水中鲫鱼、鲤鱼等温合性鱼类会因此产生警觉。而垂钓黑鱼、鲇鱼等肉食性鱼类则无过大影响,适当声响所产生水体波动,甚至有利于垂钓。同理在鱼类密集时,如果其中一条鱼中钩,应尽快领向一侧较远区域。否则在密集区内出现脱钩现象发生,受到惊吓的中钩鱼会发出声波,其它同类鱼闻讯后会迅速四散奔逃,几小时内很难从新汇集对垂钓极为不利。
  

十一.鱼类的昼夜垂直移动行为


许多鱼类在水体中有上下垂直移动的习性,学习并掌握鱼类的垂直活动规律,便可以依据其所在水层进行垂钓、对垂钓具有重要意义。鱼类的垂直移动行为,不仅会受到水深、水温、季节、天气变化因素的影响;并且也会受到浮游生物和光照因素的影响。鱼类喜欢栖息在光照较弱的环境中生活,水体的浮游生物同样喜欢弱光而惧怕强光。因此,光照的强与弱造成水体的浮游生物发生垂直移动,对于水体鱼类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夜间光照减弱,大量浮游生物上浮、鱼类随之转移到水体上层或上中层;白天光照加强浮游生物下沉,鱼类同样会随之转移到下层。
水体中的浮游性物大体可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范围及深度相对会较小。由于鱼类生活习性的不同,垂直移动会有所差异。
生活在水体上层,以浮游生物为主食性的鲢鱼、鳙鱼,它们主要是依靠口内密集的鳃耙过滤水中的浮游生物。不同的是鲢鱼主要以植物性浮游植物为主体食物,而鳙鱼主要以动物性浮游性物为主体食物;垂直移动对鳙鱼影响较大,对鲢鱼影响相对会较小。生活在水体中层,以水生植物为主要食来源的的草鱼、团头鲂、长春鳊以及生活在水底层的鲫鱼、鲤鱼等杂食性鱼类,昼夜垂直移动会相对影响较小。因此在垂钓中,应依据鱼类的、昼夜垂直移动特点选择垂钓水深。
鱼类的昼夜垂直移动 各种鱼类在昼夜之间有相对稳定的移动规律,而且这种垂直移动行为的发生时间基本是固定的。鱼类垂直移动行为也会受到季节影响,一般而言:约在5月初到10月上旬,即在春季、夏季至仲秋时节。气温开始上升,适宜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繁殖生长,鱼类垂直移动行为也会随之加强。仲秋以后逐渐进入严寒冬季,气温也开始逐渐下降,水体的浮游生物活动会随之减弱和减少鱼类逐进入深水区;鱼类的垂直移动行为减弱,也是冬季鱼难钓的主要原因。


十二.鱼类的集群行为


集群是大多数鱼类较为普遍的行为,在整个生命中都会显现出阶段性的集群,尤其对于徊游性鱼类集群行为会更加明显。鱼类同样有自己独有的表达方式,如,在受到惊吓后会散发出特殊异味或发出不同声响,其它同种鱼类嗅到后会四散奔逃。这种信息是鱼类从事一切生命活动中必不可缺少的先天条件。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同种鱼类,集群生活表现了同种鱼类之间的互助关系,这对鱼类的生存起着十分有利的作用。集群可以更好地防卫敌害的袭击,同时还有利于发现饵料生物和繁殖需要。鱼类集群的数量由于种群不同、个体大小不同,从数条、数百甚至成千上万条集群。不少鱼类尤其是底栖鲫鱼、鲤鱼它们一生或大部分时间分散的生活,或者只按家族形成聚集。底栖鱼类形成这种生活方式,显鲫鱼、鲤鱼它们一生或大部分时间分散的生活,或者只按家族形成聚集。底栖鱼类形成这种生活方式,显然有利于个体找到适宜的栖居地和摄取到足够的食物。上中层的鲢鱼、鳙鱼它们会成群结队生活在一起,以抵御其它鱼类侵袭。
在一般情况下,个体小的鱼类极易形成集群;以抵御较大鱼类或食肉性鱼类,当遭到攻击时,小鱼瞬间会四散奔逃去分散被攻击目标。在同一水域某地较浅的水域里,随着鱼类栖息时间的增长,排泄物会不断地增多,尤其是鱼类密集区域,排泄物显著增加,会造成水底水质的恶化,从而产生底层缺氧,造成鱼类上浮现象发生。或者鱼群已吃完饵料生物,周围可食物出现短缺,只能迁移到其它水域去索取饵料,从而形成鱼类集群迁移。因此,在垂钓活动中,应根据鱼类的集群特点去选择钓场、以取得最佳垂钓效果。

 楼主| 发表于 2014-9-1 17: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5 秒前 | 只看该作者





十三.鱼类的鱼星特点


鱼星又称作鱼讯,是鱼类在活动中产生的上升水泡。这种气泡是鱼在张开口腔摄食时,所形成的一种冒出水面含碳的粘性气泡。当鱼类发现食物并准备摄食时,在大多数状况下,首先会把鳃盖关闭,然后再张开口腔,此时口腔内已形成含碳气体。这种气体上升后浮出水面不久会破裂。
当你来到水边。只要留心观 察就会发现,水面上有大小不等的水泡泛起。这是鱼类在呼吸、游动、觅食、逃跑或触动水底泥沙等过程中 所形成的一种水泡也可以称作为气泡。从气泡中可以通过鱼星的形状较为直观的发现,鱼类的品种、大小、密度的高低及鱼类的游动方向。在水体较为平静时,当看到某处水体颜色与临近水体颜色形成反差,水体颜色中呈现较黑并出现大小不等成团成片,不易消散的气泡;说明水体上层浮动鲢鱼、鳙鱼,其范围越大鱼的聚集量越高,水体颜色最深处便是鲢、鳙鱼活动中心区。
发现鱼星出现说明该处有鱼的存在,鱼星多说明鱼也会多,通过对鱼星的识别可判断出鱼的种类及觅食状况。鲫鱼的鱼星,在觅食品尝界段会发出,星星点点、大小相同在原地小范围,气泡会慢速许许上升。当受到惊吓逃走时,气泡会突然产生移动,改变成大小不齐整气泡。
鲤鱼喜欢栖息在水底有淤泥水域,在拱动水底污泥寻食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大小不均的密集水泡同时上浮;出现在水面呈现出成片状态,同时伴有浊水,其鱼星细密并连成串状缓慢移动。当受到惊吓逃走时,气泡会迅速冲出到水面。
草鱼来临水面首先出现几个大的气泡而后有  几个较小气泡会陆续浮出水面并呈现出片状泡沫状态。当受到惊吓逃走时,气泡会直接冲出水面,并会出现明显波纹。


淡水鱼种类繁多,在垂钓中比较常见鱼类,其鱼星的浮现会有所差异;
青鱼:鱼星中除有小碎星外,气泡位置变换没有规律,会有数个较大的气泡,拌随植物碎屑浮起一般泛起后随即消
失。


鳊鱼:气泡小而且分散,个体如同黄豆大小,无规律陆陆续续浮出水面。
乌鱼:又称黑鱼气泡小而切密集,上升速度很快,呈条形状上升到水面后会很快消失。
鲶鱼:气泡浮出水面仍呈现条形状,又细又密,同时气泡在不断地移动。
甲鱼:在水底爬行时会产生,二条密集成双气泡,其大小不等并在缓慢地移动。
黄鳝:它的气泡只有在头部伸出水面后呼吸时产生的,每个气泡个体如同豌豆大小,其数量只有数个。
在江河湖库水体中,还常常会见到有许多沼气泡浮出水面,容易同鱼星相互混淆。鱼星和沼气泡是二种有着本质区别的气泡,沼气泡大多出现在天气炎热的夏季。在水底有淤泥的水域,水下物质在遇高温时极易腐烂而会发酵,产生大量的水泡浮出水面。其气泡特征:散乱无规律可寻并到处出现,大小不等、出水后会很快破裂;其位置不变固定在同一地点,而鱼星在受到外界干扰时即会立刻消失。鱼类在天热时期的活动量大,需要吸入大量氧气自然排出的气泡增多。进入寒冷冬季鱼类很少游动,新陈代谢变得缓慢,气泡除冰中可见,在水上难以再寻找到气泡的踪影。




十四.鱼类的牙齿与觅食方式

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为生存和繁衍后代,都具有各自独立的生存手段。在水体生态系统中,鱼类之间与其它生物之间,即存在相互依存也同样存在着弱弱强食的关系。因此,牙齿则是它们猎食的重要武器,对它们的生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鱼类在水下四处游动,其主要目的就是觅食,这是它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水层环境的特殊性和各种鱼类不同的食性,使鱼类的牙齿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其结构变得复杂和形状多种多样、从而导致鱼类各种不同的觅食方式。

p1.鲢鱼、鳙鱼是典型的中上层滤食性鱼类,它们的牙齿是滤食器官。在觅食时每个鳃弧的内外两列鳃耙不断地张开或合拢。当张开时水同食物一并进入口腔,通过鳃耙、鳃耙两侧的侧突起和鳃耙网,把一定大小的浮游生物等滤积在鳃耙沟中,被水流不断向后冲去,加上口腔顶端的粘膜突出形成的腭褶的波动,使其沿鳃耙沟向咽喉移动。食物到了腭褶变低处靠近咽喉底时,鳃上的鳃耙管壁肌肉收缩,压出水流把食物驱集一起而进入腹中。

p2.吸食性类多为底层鱼,如.鲫鱼、鲤鱼、。它们的口腔中虽然没有牙齿,可是它们却生有咽喉齿。它们的咽喉齿特别发达,其主要功能是把食物切断或压碎作用。咽喉齿的形状也不相同,有的牙齿扁而薄,有的呈指形,有的尖端锐利,有的带钩,也有的表面带锯齿,还有的和哺乳类的臼齿相似,这些不同形状的牙齿与鱼类的食性有很大关系。鲤鱼属于杂食鱼常栖息在水的下层,喜食:螺、蚬、蚪及水生昆虫幼体和其他动物性的食物,同时也食有机碎屑其食性广泛。在水体生态系统中,它们用生长在上下颌骨、犁骨、腭骨和舌上;有固植于喉间左右两块下咽骨上的咽喉摄取食物。 鲫鱼也是杂食性常栖息在水体中底层,食性也较广泛但偏食植物饵料。其摄取食物方式大体雷同。

p3.咬食性鱼类大多生活在上中层水域,如,鲈鱼.马口鱼。这类掠食性鱼类,虽然没有尖锐牙齿,但口腔内周围却布满许多非常细小齿牙显得格外粗糙。在大多数状况下,对鱼类进行攻击时;依靠颚部力量,首先从头部开始先咬住鱼以防止逃窜、然后再吃掉。

p4.吞食性鱼类大多生活在中层水域,如,黑鱼.狗鱼。这种肉食性鱼类,幼小时以水生动植物为主要食物来原,当成长到2--3年成为大鱼后,随着不断增长会逐渐变得更加凶猛。它们的牙齿呈圆锥形、臼齿状或门齿状,虽然它们的牙齿并不十分锋利但,见到可食物会直接吞入腹中。

p5.挤食性鱼类生活在多层水域,如,鲇鱼、黄鳝,它们的牙齿像锯齿一样,密密麻麻,但非常坚硬。成年鱼仍会以肉食为主要生存手段。它们不是十分凶猛性鱼类。怕强光、喜欢弱光,平日栖息在江河湖库近岸的石隙、坑凹、土洞或岩石洞中。当它们见到鲜活可食生物形同陆地蛇类那样,首先将可食生物挤住,待可食物处于死亡或半死亡状态后方吞入腹中。

十五.鱼类的适应性

千百万年任何动植物,在其与生存环境的协调过程中,往往会通过其行为、生理或结构的改变来增加生存和繁衍的机会。鱼类的进化历程是自然界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使生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外表形态结构。为适应水中生活,鱼的体形多为纺锤形,即两头尖而中间凸出,使其在水中不致于头尾过重而沉入水底。鳙鱼的头虽然大,但头部多脂肪而使其比重减轻。生活在洞穴中的鳗鱼和黄鳝,为能迅速的出入洞穴,身体变成了圆简形。鲫鱼、鲤鱼主要在水底生活,身体变成扁平。鱼类之所以能够自如地停留在任何一处静止的水体中;和自由自在地游动,鳍的变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体形变化,是鱼类对环境相适应的结果。

背鳍和臀鳍的生成,使鱼类游动中不会产生摇摆不定。胸鳍和腹鳍既可以使身体保持平衡,同时可起到划水的浆的作用,而尾鳍则成为掌握方向舵的作用。由于不同鱼类的生活环境不同,为了适应环境,鱼鳍也就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变态,溪流中的腹吸鳅,胸鳍和腹鳍变成平扁的吸盘状,以使鱼体紧贴在岩石上而不会被水冲流冲走。
生活在水上层的鱼类,眼睛长在头顶两侧,而底层鱼类眼睛大多偏向下方。洞穴中鱼类因长期见不到光亮,两眼退化甚至成为盲鱼。口颌的变化同样也很明显,肉食性鱼类的口阔大,如黑鱼、鲇鱼等。对于一些底层不善游泳的肉食性鱼类,,口变得特别大,而且背鳍前几根鳍条前移至头顶,变成引诱其它生物的"钓饵"和"诱饵"。鱼类为了适应环境,在体表及内腔各方面都有许多为适应环境的变化。所有这些变化都是鱼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改变。

当环境发生变化或当鱼类被迁入新环境时,产生一种生理适应过程。例如鱼类对新环境的气候顺应,和食性的改变。其中温度的顺应最为常见,生活在温带的鱼类,每当秋季来临,气温逐渐转冷,鱼类逐渐适应温度的下降并增强对冬季寒冷的抵抗能力;春季气温逐渐回升,随着鱼类的复苏,对夏季高温的适应能力也逐渐加强。生活在温度较低环境中的鱼类,比生活在温度较高环境中的鱼类,其耐受低温的能力强,而抗高温的能力则会减弱。

生物在生态适应现象中,另一种表现是在形态、行为等特征上模仿另一种生物从而获得益处。许多鱼类的体色花斑与环境的适应是密切相关,鱼类和其它的动物一样,色彩、斑纹对于捕食和逃避敌害,并有着隐蔽自身的作用。栖息在水草丛中的鱼类,身上有着若干深黑色的条纹,使它的体色有如水草的茎,当它经久不动时,与水草的颜色混为一团。许多鱼类有着很强的体色变化能力,当它处在所处环境改变时,它的体色也随之会迅速改变,使它的体色与水域周边的颜色相一致。鱼类除了体色的变化外,还表现在它的运动方式、静止的姿势、发出名不同声音等方面。行为的适应在高等脊椎动物表现较为明显,而对鱼类对适应环境的适应相对比较薄弱。




十六.鱼类之间的关系

五行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於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是由五种因素所构成,随著这五个因素的盛衰,而促使大自然产生变化。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会促使气温发生变化、水体动植物或微生物会正常生长。若这种变化规律出现反常现象,影响到它们的正常生长导致鱼类的盛衰,同时也会给垂钓带来影响。
鱼类之间直接或间接存在着争夺饵料的关系 当生活在同一水域鱼类由于品种不同,特别是中小水体中的同种鱼类,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着矛盾。当环境恶化会造成水体动植物、微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其生存条件恶化时,就会相互自残从尔造成大鱼吃小鱼现象发生。
同种鱼类在栖居地、产卵场会产生争斗但也会相互依存;不仅有利于发现饵料生物,也可以更好地防卫敌害的袭击。
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建立起来一种平衡。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的各种生物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在鱼类的生存环境中,同样也会建立起这种关系。鱼种类与种类之间,通过食性的分化或食物组成的不同,其相互关系得以协调。如,草鱼食高等水生植物,鲢鳙鱼滤食浮游动植物等。鲫鲤鱼食水底生物。肉食性鱼类食杂食性鱼类,弱弱强食,同样是维护生态平衡的自然法则。
鱼类在水体之间存在着平衡关系,各种鱼类都会生活在各自的水层空间。在正常情况下,鲢鱼、鳙鱼虽然都生活在水体同一水层,不同的是:鲢鱼生活在水体最上层,鳙鱼却生活在水体上层偏下位置。
鲂鱼、草鱼生活在水体中层,不同的是:鲂鱼生活在水体中上层,草鱼却生活在水体中下层。
鲤鱼、鲫鱼生活在水体下层,不同的是:鲤鱼生活在水体最下层,鲫鱼却生活在水体下层偏上位置。





发表于 2014-9-2 11: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长,要拿出钓鱼时的耐心才行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07: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手竿传统钓法


一.中华传统钓概论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地势、地形复杂,南北地域水情、鱼情千变万化各不相同。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传统钓法的多样性,.针对不同的气候,地情,水情,鱼情,采用不同的钓法。其多种多样的垂钓方法中,既有齐竿线有漂钓法,又有齐竿线无漂钓法;既有长竿短线钓法,又有短竿长线钓法;既有重坠钓法,又有轻坠钓法;既有沉底坠,又有悬坠钓;既用粗线大钩,又用小钩细线;既有星漂,又有立漂;既有手竿钓,又有抛竿钓等等。各种不同的钓法,正是针对着各种不同的季节,水情、鱼情采用不同的垂钓方法。
任何事物总应该一分为二的去看待,传统钓即有其落后性也有其先进性;如果运用得当、扬长避短,就能体会到它的无穷魅力。假若把传统钓中的长竿短线钓法,用在标准池速钓鲫鱼,每小时绝对不可能达到上百尾。其竿长10米左右甚至20米,仅伸缩钓竿、毕竟是费时费力,抛竿、摘鱼速度缓慢。同4米竿长相论,这种钓法就显得粗笨、落后。但是,在野钓中,要钓十米开外的草洞或荷叶间,这种钓法即能准确而轻盈地把诱饵,钓饵递到钓点,又能轻轻撩逗,上鱼率便会很高......每种钓法皆有所长、皆有所短,并非全是万能的,只有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它才可以显现出其魅力无穷,才可以体现出其钓法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
中华传统钓,是中华古老文化中、一支璀灿亮丽的明珠。其内涵包罗万象、渊远流长。千百年来其多种多样的垂钓方法,至今仍被广大钓鱼爱好者所喜爱。深信这支中华古老垂钓文化瑰宝,在祖国大地世世代代相传。




二.齐竿线有漂钓法:


齐竿线钓法是传统钓中,重要组成部份。也是手竿在野钓中,被广大垂钓友所喜爱的一种常用的垂钓方法。这种垂钓方法主要适用于,没有水草或水草稀少的较为宽阔水域。即可以应用于静水,也同样可以应用于流水中。其钓竿长度以5--8米为宜,也可根据钓场周边环境及水深选定。
野外环境复杂并不时受到,天气变化与风力、水流的影响。投抛方式应随之钓场,当时现状采用如下三种方式。无论采用何种投抛法式,"准"是最重要前题。只有投准方能够把钓饵投放到予定钓点位置,方可获得最佳垂钓效果。反之东抛一下西甩一下,充满任意性同样会令你大所失望。


p1.投竿方式
上扬抛竿方法:每人握竿手法不同,若右手握住钓竿、左手按在钓组位置,将竿体与水面保持在平行位置;竿尖对准所需投抛的钓点方向,左手捏住钓组其力度蹦紧钓线使竿尖变型。然后右手快速上扬约到45度时,松开钓组使其"弹"出。同时钓竿应及时恢复到起始水平位置,以免被"弹"出的钓组被钓竿带回。上扬抛竿力度越大其距离越远,但在逆风状态下不宜采用。


侧面抛竿方法:如果在钓位上方有树枝或其它障碍物,或在侧风条件下,无法采用上扬投抛法可采用侧抛法。右[或左]手握竿并将竿体略向下倾斜,若右手握钓竿身体移向左侧左手捏住钓组钓线。然后右手向右上方挥竿,同时左手松开钓组即可。但必须注意挥竿的幅度,不可超越前方钓点位置。尤其在风力较大时刻能够作到抛准抛远,需经较长期的总结和磨炼。


过顶抛竿方法:也称"甩大鞭"则比较简单,将竿体与钓组转向身体后方,对准前方予定钓点用力抛出即可。此种抛竿方法多适用于风力过大时,或竿体过长过重条件下进行采用。在竿体较轻较短或在风力较小天气条件下,最好采用前述二种抛竿方法。


p2.钓组配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套配置良好的钓组,在垂钓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论其钓具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关键在于正确配置、尤其表现在传统钓中。更要应时、应地、应季运用不同钓具与钓组,方可获取最佳垂钓效果。齐竿线钓法[底钓法]对其钓竿、钓线、钓钩并无严格要求,主要根据个人喜好依钓场状况与主钓鱼种而定。核心在于钓组运用、浮漂与铅坠的正确配合。从其绑钩线[子线]大体可分为,等长和非等长二种组合方式。


等长组合:即二钩同铅坠之间绑钩线[子线]长度相等,其距离应根据主钓鱼类不同而有所差异。如主钓鲫鱼等小型鱼类,因其个体较小与觅食方式所定,绑钩线长以2.5--3厘米为好。如主钓鲤鱼较大型鱼类,因其个体较大与觅食方式所定绑钩线长以5--6厘米左右为佳。


非等长组合:在水底多石块,或凸凹不平水域二钩难已同时落底。遇到此种水域可采用非等长钓组,双钩绑钩线长者约在15--20厘米、短者其长度约10--15厘米,作为悬浮钓主目标,垂钓离底或中下层鲫鱼、鲤鱼、草鱼类。
齐竿线有漂钓法,可采用单钩或者双钩。在周边空旷和水底较平坦水域,双钩垂钓钩饵也可同时、分别上挂动物和植物性饵料以增加上钩机率。但在水草丛生或周边存在障碍物水域,会出现一钩中鱼而另一钩产生搭挂发生跑鱼现象。尤其遇到个体较大鱼类状况下采用单钩垂钓为好。


p3.浮漂与配重:[图A-1]
传统钓与竞技钓,毕竟是在二种不同环境下进行。前者主要应用于江河湖库及沟渠中,在这种复杂多变地的自然条件下、垂钓活动极易受到季节、风力、水流、地形等众多因素影响。因此浮漂与配重应用讲求"钝",具体应根据钓场现状,作出具有针对性选择。而后者则在相对稳定和鱼类高密度条件下进行,调漂与配重讲求"灵"。传统钓中的齐竿线有漂钓法,其调漂方法应在家中事先作好调配。选一容器盛水深度约一尺有余,将选定浮漂粗略暂加上配重看其变化。如钩坠迅速落底,表示铅坠过重减少配重。如浮漂露出甚至平卧在水面,表明配重过轻再进行添加。直到调至坠与钩在无饵状态下,漂上部尖端位置与水平面保持平行,而钩坠并未沉底浮动在水中层位置、钩上加饵后钩触底而铅坠仍保持在浮动状态为止。[如图A所示]到达钓场后在自然界环境中,钓组会受到风力、水流、水深等因素影响。家中已调配好的钓组会产生小许差异,同时也应根据钓场现状再进行调整。[如图B所示]图a.铅坠较重适当减轻、图b.铅坠较轻适当加重、图c.漂尖露出水面过多,并呈现浮动状态再适当加配重。图d.漂尖露出水面0.5--1厘米,并未出现漂浮动现象产生为最佳状态。图e.在图d条件下风力或水流过大过猛,依照现场状况应提升浮漂浮出水面高度、直到临近水平面以增加其稳定性。


三.齐竿线无漂钓法


江河垂钓并非指向大江大河,而是同江河相通的支流、山溪、沟渠。这些水域的最大特点,表现在活水流动其水面并不宽广;受自然条件相对影响比较小,但与湖泊、水库同样会受到水涨水落地影响。水流在这类水域不仅给鱼类带来丰富可食物,而且水中含氧量比静水域大为增加。其水质、水体透明度相对提高,鱼类活动频繁经常会集聚在此种水域。
齐竿线无漂钓法即可在江河沟溪、湖泊水库流动中垂钓,也可垂钓于静水;应根据水的流速和主钓鱼的种类即可重坠底钓也可进行轻坠浮钓。


p1.钓组配置:


钓竿:重坠底钓法适用于水流速较急水域,钓竿可选用3--4米软调及中软调为宜。
铅坠:可选用约15--30克重的通心活坠也可以更重,以不被水流冲走为准。
钓线:齐竿线无漂钓法主要适用于,江河湖库带有水流环境中垂钓。这类水域其水底地形复杂,岩石、水草多易挂钩;中钩鱼类冲击力强等特点,其钓线应适当加粗为宜以线径0.3毫米以上为好。
钓钩:可根据主钓鱼种、水底状况、饵料与水域中周边环境选用。若主要垂钓黑鱼、鲇鱼等食肉性鱼类,上挂动物性饵料或主钓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类因口大等原因,以长柄钩为宜,其钓钩以伊势尼型钓为例选用:以伊415---412号;若主要垂钓鲤鱼、草鱼等杂食性鱼类,上挂植物性饵料以短柄钩为好,其钩选用伊7--9号;若主要垂钓鲫鱼,选用伊4--6号。


p2.钓技与钓法


重坠底钓法:适用于流动水域底钓,鲤、鲫、鲇、青等鱼类。将钓线从通心活坠通过,距离钓钩5--8厘米处,上挂一枚太空豆定位,通心坠在主线上可自由灵活移动。钓钩可选用二只钩组成,绑钩线各自5--6厘米等长或1--2钩差距的一长一短"不等长的"羊角钩"。依据主钓鱼种的不同,二钩可同时选用动物性饵或者植物性饵料;也可以各上一种饵但植物饵一定要有粘性并稍大,以抵御水流冲击。钓组投出后,将钓竿放置在竿架上,同时收紧钓线。在水流的冲击下,竿尖会产生定向、有节奏并有规律性的抖动。当鱼类觅食中钩时,这种节奏会被打乱。竿尖会产生不规律的抖动,测向拉动竿尖。甚至会出现拉竿现象发生,在此状态下即可提竿。


轻坠浮钓法:也是悬浮钓法之一,主要垂钓目标指向水体上层或中层,马口、粲鲦也称白条、草鱼等鱼类。主钓鱼种生活水层不同其大体可分成:浮钓和半浮钓二类钓法。轻坠浮钓法在垂钓中需要一直握竿不停地拉动,钓竿要具备轻、细、尖子软的特点。因主钓上层较小鱼类,钓组采用小钩、细线、鱼线长度以与竿相等,其铅坠重量以可甩出为准。
生活在水体上中层鱼类,经常成群结队在水面寻食;它们游动迅速敏捷,当出现阴影晃动即迅速钻入水下片刻又浮上水面,当发现可食物经常会争相抢食。粲鲦、马口等鱼类食性很杂,但仍偏爱动物性饵料。
垂钓时一般借助钩饵本身的重量或加挂少许铅坠,甩动钓竿将钓组甩出,或在钓组的上方8--10厘米处系一绳结,一手掐住绳结另手握竿,将竿尖拉弯变形后利用竿尖其弹力顺势松手,使钓组弹出至浮游的鱼群中。钓组抛出后在轻轻回拉过程中,鱼饵应浮在水面直至拉到岸边为止,周而复始进行抛甩,当鱼类中钩顺势提鱼上岸。
夏末秋初早晚水的表层温度适宜,草鱼多到水体的中上层活动故宜采用半浮钓。半浮钓最好要先打草窝。把青草捆成捆后用绳索系在青草上,将青草、捆绑石块一并抛入水中,使青草在水的中上层悬浮着。垂钓最好用串钩不仅可以钓水体中不同层次的草鱼,钓饵可采用多种多样如蚂蚱、昆虫之类或嫩玉米粒、红薯、青草嫩茎部分取约2--3厘米长横穿在鱼钩上,投放在临近草窝位置投其所好以增加上钓率。
齐竿线无漂钓法,主要适用于夏秋二季。河川湖库在涨水时节在水流冲击下,顺应鱼类有逆水而上习性易于高度集群。总体在流动水域采用重坠底钓法为宜,而在静水域则以轻坠浮钓法为好。




四.长竿短线有漂钓法

长竿短线有漂钓法也称"戳拱"钓主要适用于.初春苇尖刚露出水面.主钓鲫鱼的传统钓法。也可在其它季节在水草茂密的水域垂钓草膛。借助钓竿将钓饵.诱饵送到钓点的一种垂钓方法。
寒冬已过进入初春到仲春时节此时水温尚低,主钓鲫鱼辅钓鲤鱼其饵应用仍以高蛋白、高脂肪动物性饵料,红虫、蚯蚓作为首选方可获得较好垂钓效果。

钓组配置应用:无论何种钓竿大都在7--8米以上硬调竿,浮漂可采用较短风漂或七星漂。长竿短线有漂钓法最好不要使用台钓漂,因其漂过长而且太细,造成观漂的难度加强。提竿时它经常会受到周边水草、远距离及杂环境影响,同时也造成鱼漂的破损严重。因此,要选取星漂或短粗的鱼漂,即便于观漂又利于及时出水。

钓钩可根椐使用的饵料不同,选取丸型或袖型钩具,以单钩垂钓为宜。而南方多采用"朝天钩"。风线长度应依钓场地形进行选择,从竿尖到浮漂风线距离约在1米左右为宜。其钓线长度依据水深而定、以0.5米--1.5米为宜。风线短不仅提竿迅速,减少鱼的逃窜在草丛中的距离。也便于将诱钓饵能够准确地投入到草丛窝中,同时也减少风力和周边环境影响。

钓技钓法:长竿短线有漂钓法,不仅适用于定点钓,也可应用于流动性多点垂钓。仲春时节鲫鱼将进入产卵期,在水草茂密水温较高的,浅水区觅食产卵。可在水草丛中开辟几处或十几处钓点,定准位置后再分别投入诱饵.每处试钓数分钟。如未有鱼再移往它处,进行轮番垂钓。此种走钓方法需经常走动岸边,为避免对鱼类惊扰,脚步要轻更不要大声喧哗。同时钓位应选择在逆光一侧,以减少伸递钓竿时,形成阴影而引起鱼的警觉。约到5月中到下旬,南北方气温差异,鱼先后进入深水区。此时垂钓效果欠佳。

长竿短线垂钓在多处不同钓点,每处钓点深度都有所差异。在"走钓"过裎中多采用"七星漂",也称蜈蚣漂。只要水深差异不大,垂钓换点时无须再调整浮漂位置。也可选择7--9粒,将其在钓线距离拉开约在一尺。风线长度约在1米根据钓场水深及状况不同可延长至2米。蜈蚣漂配合朝天钩垂钓则独显优势。冬去春来芦苇吐出嫩芽鲫鱼在其丛中游动寻食,可见芦苇茬微微颤动。选择逆光岸边,将钩饵轻递向颤动处鱼中钩后,迅速将中钩鱼垂直提出上岸。鲫鱼多以"送漂"在仲春水温较低状态下,浮漂也常会出现下沉,以七星漂为例浮漂配重调整至浮三沉四为宜。
在水凉青苔较厚水域选用朝天钩垂钓,并非必须沉底,钩饵落入青苔及乱石枯草丛中反而会降低垂钓效果。

五.长竿短线无漂底钓法

长竿短线无漂钓法,也被称之为"寻沫"钓法。即可运用于底钓也同样可以运用于浮钓,浮钓此种钓法主要适用于,水深在1--2.5未米较浅的平静水域.以主钓鲫鱼.辅钓鲤鱼、青鱼为特定目标的一种"走钓"的垂钓方法。
仲春时节近岸浅水处,在临近岸水域水底松软并有淤泥中寻食时,水中会升起泡沫并伴有气泡上升至水面而形成泡沫,鱼类的不同其泡沫表现出不同形态。
一次连续多个泡沫产生并大小相似,有时产生单个气泡;或细小而又密集的气泡上升至水面形成,范围较小并相对稳定泡沫多为鲫鱼在水底寻食。鲤鱼更偏爱在有淤泥水底寻食,同样会产生气泡.但大小不匀。有时会连续出现成团的小气泡,并伴有浊水随之上升到水面形成,范围较大并出现移动泡沫多为鲤鱼所为。而青鱼经常会出现在水底有泥土区域,岸边布满碎石处生有大量小型贝类生物。在觅食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移动泡沫上升到水面,多为青鱼所为。此时将钓饵递送到有,泡沫和气泡出现的水底诱鱼吞食。长竿短线无漂底钓法,钓组最好选用活坠其重量约在10-15克,配用"羊角钩"或串钩进行。鱼是否中钩全凭手感,每当感觉竿体被频频拉动时,或有明显向下拉动时均应及时提竿。
南方一年四季均可采用此种垂钓方法,但在风天、雨天、泡沫难已被发现、因此,在此类天气条件下宜采用。

六.长竿短线无漂浮钓法

在长有大片芦苇、水草、浮萍及沼泽水流较缓和稳定水域,自然与水底环境极为复杂、许多底钓方法难已取得良好效果。长竿短线无漂浮钓法,采用小钩、细线或"朝天钩"在此类水域垂钓则作为首选。在野外环境垂钓中,因垂钓只需一人一竿、行动便捷、钓获丰厚;其饵料只需红虫、蚯蚓或少量植物性饵料,而受到众多野钓爱好者青睐。
当鱼类在芦苇、水草、浮萍区域觅食时,水面会发出唧唧的声响。和根据鱼类在游动中拱动水生植物会出现摆动,可判断出鱼类在水中的具体位置;随之把钓竿、饵料轻轻递送过去,将饵料从水面开始下沉20--30厘米处即可。如果此时刻正赶上鱼类咬钩拉动钓线,不可犹豫不定、以免中钩鱼类窜入水草丛或障碍物中,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出现、此时应立即提竿将鱼提上岸。若出现递送钓饵未咬钩,可将钩饵仍旧投放在水面下方20--30厘米处。并将多余的钓线放置在,水草萍或其它浮游植物叶面上进行等待。只要渔线被拉动或者出现位移,说明鱼已咬钩应及时提竿。同时应注意到:无漂浮钓法与其它垂钓方法不同,有漂垂钓时若较小鱼类咬钩、在一般情况下,浮漂会出现快速移动;而较大鱼类咬钩,浮漂移动则会相对缓慢。而无漂浮钓则截然不同,小鱼类咬钩其钓线移动会缓慢;而较大鱼类咬钩时,钓线会产生快速移动。




发表于 2014-11-18 08: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大师啊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10: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半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七.长竿短线无漂无坠礅钓法:


长竿短线无漂无坠礅钓法,其最大特点在于:无需任何漂与坠的配合去达到、平衡、抛出、观察的目地,而是利用钩与饵料其本身的自重和人手感觉,去进行钓鱼的一种特殊垂钓方法。


一般从5月中旬--9月中旬即仲春至仲秋之前,在芦苇丛生和水草遍布的较浅沿岸水域。食肉性黑鱼、鲇鱼等、往往会隐藏在水生植物丛中,尤其在天气炎热的清晨和傍晚,在捕食鱼虾过程中会发出阵阵扑通扑通的击水声。在水体上方会出现水花波纹和水草摇动,此时用长竿短线轻轻地把钓饵递向在有动静处或在水草丛中的各个草洞口、水草丛边分别试钓;并不断缓慢地抖动钓竿,促使饵料发生动感以增加其诱惑力。若鱼类咬钩后会、会猛烈地拉动钓竿并冒出许多气泡,此时、应利用钓竿的最大弹力与其周旋,待其冲击力减小后直接提鱼上岸。同时并尽量避免鱼类在挣扎过程中挂绕在障碍物上。即便出现此类问题也不必着急,只要钓组不出现问题;食肉性鱼类觅食凶猛,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钩饵会被吞入腹中。


长竿短线无漂无坠礅钓法、主要针对食肉性凶猛鱼类;因此、钓竿应强状有力其钓组应采用大钩、粗线为宜。
钓竿:长度最好不低于6米,以扩大垂钓范围;同时将钓竿中的竿尖拔掉或收藏在下1--2节钓竿内部,避免损伤及发生折断而造成跑鱼发生。礅钓凶猛性鱼类不须考虑钓竿弹力,为予防万一最好在钓竿前端卜加绕1--2米护竿线。
钓线:主线与子线最好分为二段为宜,在主线与子线之间由联结环沟通。主线可选线径在0.4厘米约6号以上单丝尼龙线;子线可选用同号多股软线,以抵御中钩鱼类牙齿咬伤或咬断钓线。
钓钩:主钓大型食肉性鱼类,其钓钩以粗壮为好、一般以18号以上进行选取。主钓此种食肉鱼类,以动物性饵料为主体、因此应选用长炳钓钩。
鱼饵:主钓大型食肉性鱼类,应以动物性饵料为主体。小鱼、小虾、小青蛙、黑色或青绿色粗蚯蚓等,皆应作为首选;并力争作到钓饵保持在较长鲜活状态,以提高对鱼类的诱惑力。


八.齐竿线无漂或有漂甩钓法


前言:甩钓法与无漂无坠浮钓法也称飞蝇钓或拟饵钓,在我国由来已久据初步考证,在秦汉年代已经出现。只不过那时的钓钩、钓线来自青铜、亚麻、蚕丝制作。其钓饵是在钓钩上捆绑几束鸡毛、鸭毛或苍蝇等来引诱鱼类上钩。拟餌是中文词组绎成外文即路亚,据考证欧美国家有人在船上进餐时,不慎将不锈钢湯匙掉入水中竟被魚啣走揚長而去,从中得到某种启示而發展至今。同理,齐竿线有漂钓成为台钓;如同四大发明来源于中华,却发展在国外又被引回到国内、可喜可悲。


齐竿线甩钓法主要应用于,垂钓水体上层和中上层鱼类。在江河支流、沟渠、水流较缓或静止水域,水面上常有以食肉为主的罗非、银白鱼、等鱼类。当发现生活在上层或中上层,粲鲦、麦穗等浮游鱼类,和掉落在水面的昆虫和其它不可食物;会异常迅速的由水体下方冲向上方,咬住猎物入口后方去分辩是否是可食物。因此,根据许多生活在水体上层和中上层凶猛食肉性鱼类的捕食特点;其钓饵不仅可选用小鱼,小虾等动物性饵料,同样采用拟饵垂钓仍可诱其中钩。


钓组配置:齐竿线甩钓法即可以选用单钩也可选用串钩,其钓竿长度以6米左右为宜。钓钩应根据主钓鱼种进行选择,主钓食肉性鱼类原则以大、长柄钩为好,如丸袖型712--713或伊势尼型9--12号。
钓线以线径0.4毫米左右,约折合6号高强度单丝尼龙钓线。为防止凶猛性鱼类撕咬钓线,最好分为主线与子线中间采用8字环进行连接。子线长度在60--80厘米,材质以多股轮胎软线或者直接采用钢丝串钩钓线。铅坠同样根据主钓鱼种其重量,以钓组能够被甩出在回拉过程中、钓饵处于中上层并处在悬浮状态为准。


钓技钓法:齐竿线甩钓法可采用无漂或有漂垂钓,其二种钓法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无漂垂钓时钩饵的移动,主要是依靠人力拉动钩饵以摆动快慢、旋转方式不同。移动钩饵或者拟饵去引诱鱼类中钩。而有漂甩钓法则主要是依靠漂的浮力,将钩饵悬浮在某一特定水层,顺其水流和风力作用产生移动去引诱鱼类中钩。
无漂甩竿时应双手握住钓竿,首先将钓组带向身体后边位置;然后适当用力甩动钓竿借助竿的自身弹力,将钩饵甩向予定位置。当钓线绷直时在回拉过程中,不时以或大、或小不等的幅度来摆动钓竿,促使饵料处于比较自然的半悬浮活动状态。此时水中的钓饵或拟饵受到来自大小不等的外力牵引下; 会在水中呈现忽上、忽下不定的跳动状态,就象一尾受伤的鱼。大鱼只要一见到这种可乘之机便会立即猛捕上去。当鱼类中钩时回拉力度突然加大即可提竿。


有漂甩钓时首先应根据钓场水流状况,来选定钩饵与浮漂二者之间的距离。如果钓场为流动水域,钩饵与浮漂其距离应选定在60--70厘米为好。若钓场为较为平静水域,其二者之间的距离应减少、选定在30--40厘米为宜。甩竿时的手法与无漂甩竿雷同,但因其钓钩、饵料、浮漂三者之间会过长。因此、甩竿时应注意到钓组不应接触到地面,以免在甩竿过程中钓组与地面中
的碎石、杂物相接触容易造成竿折线断现象发生。当钓组落入水中钓点位置后即便是在平静水域,浮漂仍然会受到风的推动和钓线与钓竿之间形成拉力浮漂会产生移动。因此、在垂钓中应尽量选择上风和水体上游方向。当浮漂移动到距离岸边较近时,应收回钓组重新投甩。若在流动水域浮漂会顺水流方向,当移动至水体侧面会逐渐移向岸边。此时、同样应收回钓组重新投甩。浮钓上中层凶猛鱼类其观漂方式与浮钓上中层鲢鱼、鳙鱼雷同;当发现浮漂被拖走或者直接沉入水下,都应立即提竿。


狼王公司挂历 016.jpg (179.55 KB, 下载次数: 0)


狼王公司挂历 017.jpg (175.81 KB, 下载次数: 0)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10: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半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九.短竿长线无漂无坠甩钓法:


垂钓史的长河中前人针对各种鱼类不同特点,创造出许多独有特色的垂钓方式。夏秋时节在无风晴朗的天气条件下,河湖库支流、沟渠及居民生活区,经常可以发现成群的小型马口、粲鲦等鱼类浮游在水面。它们游动迅速,有时在水体的中下层活动,但以中上层为主。在水面游动时见到阴影晃动和干扰,即会迅速钻入水下片刻又浮上水面。它们食性很杂但仍以动物性为主,蚯蚓、蛆虫、甚至苍蝇或者采用拟饵、当发现食物时经常会相互争抢。


短竿长线无漂无坠浮钓法,顾名思义即无坠又无漂、线长远远超过竿长、是传统钓中一种特殊的垂钓方法。这种特殊钓法虽然难以掌握,但这种高效的垂钓方法;不仅可使钓获大为提高,同时也是衡量一位钓鱼人钓技水平。
钓竿:最早来自马车夫,在驱赶马儿时手中用的鞭竿;因其一端较粗适合手握另一端较细,韧性好适宜钓鱼。因此,许多老钓鱼人至今仍然选取、约2米长单股藤条用于甩钓中。虽然显得十分粗糙甚至难上"大雅之堂",但用于无漂无坠甩钓中则作为首选。现代钓竿虽然琳琅满目,可选取2.5米以下的软性钓竿作为替代品。钓钩:甩钓小型鱼类鱼若中钩,大多在提竿时直接将鱼提上岸。在摘钩过程中难免把同类鱼体外粘液沾染到手上,对垂钓极为不利。同时在鱼群密集时,延误大好良机。为此,最好选用无倒刺钓钩;其钩型以长炳钩为宜,钩应在伊2--3号也可以选择拟饵进行甩钓。
钓线:甩钓因其无坠无漂在投甩时,因其重力减小难已被抛出。因此,无坠无漂钓法纯正的传统钓线,是人工用棉线搓捻而成为一端粗另一端细的专用钓线。较粗一端钓线直径约在0.25厘米与钓竿连接,较细一端钓线直径约在0.2厘米与钓钩相连。


钓技与钓法:选取长度在2--2.5米单根藤条马鞭杆,自制专用钓线长度,以2米长的钓竿为例其钓线长度约在4米。甩钓因其无坠无漂垂钓,因其重力减小难已被抛出。因此,必须能够熟练掌握投甩技巧。其投甩方法:投甩前首先把钓线浸入水中沾湿,以增加钓线自身的重量。然后将钓线绕3-4圈并捏在手中、另一手紧握钓竿。投甩前背部对向水面、投甩时突然转身面向水域同时松开手中捏住的钓线将钩饵甩出。当钩饵接触到水面,在多数情况下鱼会立即争抢。如果
未见咬钩应耐心等候,此时钓组暂时仍会漂浮在水面;待开始下沉2--3米仍未见咬钩,再将钩饵收回重新抛甩。


十.短竿长线抛钓法


当你在手竿垂钓中,发现距离岸边远处是良好钓点,或者近岸处水位过浅难以垂钓。短竿长线抛钓法会给你提供极大方便以解炎眉之急。抛钓是底钓中有漂钓法之一,这种钓法主要适用于无水草空旷的深水区或必须将饵投到离岸边较这远的钓点。钓线可长于钓竿二倍甚至数倍,同时漂、坠、钩,都要适当加大,钩、坠、都是用手直接投出。由于钓线长、钩坠落底后,杆尖至浮漂的一段线松驰弧度也大。当鱼咬钩时、提杆力度也要加大,并用手拉回钓线。为扩大垂钓效果,钓竿也可2支竿同时使用。


钓组配置:抛钓最大问题在于水线定位准确,因此必须首先调整好.浮漂与铅坠的配比。可先将无饵钓组抛入水中,如果钓组处于半悬浮状态,或已沉入水中。可更换漂的大小或增减坠的重量使浮漂与水面保持在齐平。最好在家中事先配置好钓组,到达钓场后稍加调整即可。钓钩上饵后带有饵料钩坠下沉着底时,浮漂露出水面0.5---1厘米为宜。漂上露越多浮力越小,坠也显得越重。在风天或梢有水流的水域,为防止移位,相对可适当将浮漂定高。[附图]
竿长从4.5--6.3米为野钓中常用钓竿,由于钓线甚长钓组是从岸边直接抛出。因此浮漂钩坠都应适当加大加重。钓钩可采用双钩或羊角钩进行垂钓。


短竿长线抛钓法浮漂处于远距离,抛出、收回钓组较为麻烦、准确判断观察浮漂则显得尤为重要。鱼类觅食的一举一动,皆反映在漂的沉浮。由于各种鱼类生活习性及水层的差异,漂的动作也各有不同。


点漂:草鱼.青鱼为中底层鱼类,觅食初始期浮漂会产生.小幅度缓慢的上下反复升降。这种品尝初始期较难已被发现。接仲而来浮漂会出现.突然加大下沉移动幅度,并带有沉重感。此时为最佳提竿时机。即使生活在底层的鲤鱼,同样也会产生上述漂相。浮漂原地小幅慢速抖动,多为大鱼漂相,也是提竿最佳良机。
送漂:此种漂相大都出现在鲫鱼。初始期,鱼头部朝向水底而尾部则朝上。一吸一吐处于品尝界段,浮漂会出现小幅度升降再作稍许等待。当头部朝上尾部朝下时,饵料已吸入口中。浮漂即会开始逐渐上升,也是提竿最佳时机。如浮漂全部出水甚至平躺在水面时,钓钩饵料大多已被吐出,此时提竿为时已晚。
拖漂:也称"拉黑漂",多为鲇鱼.黑鱼等肉食性鱼类所为。此种吞食性鱼类极为凶猛,觅食后拖着即跑;浮漂会突然出现先向下栽,并急速向斜的方向下沉应立即提竿。
浮漂:饵料被抛出后,浮漂仍平躺浮在水面,或刚下沉又被浮出水面。即使下沉到水底.初始浮漂无规律的摆动,最后出现静止状态,多为白条鱼.小杂鱼所为。在此种状态下如果认定钓饵尚在,不必急于提竿。小鱼闹事往往会导致大鱼和食肉性鱼类光临,当浮漂突然出现平静应再进行等侯,最后确定钩上无食再收回钓竿。
小结:抛钓"定位".设窝,占有重要位置,只有将钓饵每次准确地投入到窝内.方可有满意的垂钓效果。其方法.将架竿对向对岸的自然静止物体为"定位"目标。每次抛出钓组后,竿尖对向已设定目标。钓组落底位置不会产生过多偏差,形同"台钓"架竿方法。
抛钓因钓线长,从竿尖到浮漂一段距离.会产生大幅度的松弛现象.其弧度也大。因此中鱼提竿时应加大提竿幅度。并迅速手睑拉线将鱼拉至岸边。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10: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半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十一.洞穴钓法


生活在江河沟叉、沼泽、堤坝等静水域,栖息许多河鳗、黄鳝等无鳞鱼类,它们的共同特点:体表粘滑、体圆而又细长,无胸背、臀鳍之分。白天栖息在洞穴内,每到夜间游出洞穴寻食。这类杂食性鱼类仍以动物性饵料,作为主要生存手段。小鱼、小虾、田螺及小青蛙、水蚯蚓不失为上佳饵料;令人遗憾的却是它们昼伏夜出,夜间垂钓极为不便。洞穴钓法其主要针对目标河鳗、黄鳝,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垂钓方法。
洞穴垂钓成败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寻找到其栖息洞穴。在江河湖库的涵洞、堤坝凡在岸边布满岩石水域;若发现光滑如同碗口大小的圆洞,即是栖身之所。此时将自制钓竿或钩具上挂活鱼、活虾伸进洞内并上下提动引诱。若中钩应顺洞口方向迅速拉出,应装入鱼篓或布袋中。




洞穴垂钓河鳗钓具自制作法:最原始作法选取长1米左右节密弹性好的罗汉竹,经修整后将
其烘烤调直。然后在竹杆顶端横向钻透一个约0.6--0.7厘米圆孔,在圆孔下端1--2厘米位置刻一圆形凹槽;按装钓线时依造圆孔大小勉强从孔内穿进,再将钓线围绕在凹槽内封死、钓线另
一端装一较大长柄钩即可。若手中存有废旧实芯钓竿,也可按照上述方法制作。




洞穴垂钓黄鳝钓具制作:在白天,所谓垂钓实际是采用一种自制的钩具,将鱼类从洞穴中钩出来的。这种钩具制作十分简单,选取一段约半米长,直径在0.12--0.15厘米的钢丝或自行车钢丝条。把一端磨尖后弯成钩型,其钩大小与伊8--10号钩、其形状为袖形长柄钩但不需要钩的倒刺;另一端弯成任何形状,以便于安装钩柄即可制成。


十二.延绳钓法、


古老垂钓史的长河中,垂钓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一种手段。钓鱼惯用一根钓竿和一只魚钩,也只有一條釣線。当时人们为获取更多的食物、延绳钓法便应运而生。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现今已被较为广泛的,大规模应用在海上生产作业中。随着人们生活的提升,这种钓法在淡水域已经很少用于垂钓中,但作为中华垂钓文化史将永远载入史册。
延绳钓法主要浮钓生活在,水体中层或上层凶猛食肉性鱼类。其钓法大体可分为,船上延绳拖钓和陆地定点延绳钓。


船上延绳拖钓:选用直径约0.1厘米尼龙或棕线绳,其长度根据具体情况、可采用数十米甚至上百米作为主线。每隔1--1.2米上挂1枚拟饵钓钩,绑钩线径比主线细于一倍、其长度以相邻二钩之间互不相碰为准。同时每隔5--6个拟饵,在主线上连接一根约0.3米长线绳作为固定浮漂;其浮力约在80--100克,并在同一位置下方连接重约30--40克重的铅坠。拖钓时将拟饵从船尾方向依次投入水域,然后划船弧形或S形不停地向前移动;当发现浮漂出现起伏不定等,异常情况即可收线起鱼。


陆地定点延绳钓:其钓组配置大体相同,不同的是在主线一端加挂泡沫塑料、木头等浮游体。借助水流或风力将钓组推向远方。在江河水流较缓水域或湖库中,特别在雨季大量山水涌入。选择进水口二侧将浮漂抛入,顺势逐渐把钓组放入水中。待钓组全部放出后绷紧主线并固定在岸边,当发现浮漂出现起伏不定等,异常情况即可收线起鱼。陆地定点延绳钓,其用饵与船钓有所差异。船在不断行进中距离岸边又较远,以拟饵钓较大鱼类为主钓目标。而在陆地垂钓受其范围所限,仍以相对较小鱼类为主钓目标。因此,钓饵应选用小虾、小鱼、蚯蚓、昆虫、面食等为饵,但仍可采用拟饵,钓获水体上层摄食鱼类。




发表于 2015-3-5 13:2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师辛苦,真不容易啊......!
发表于 2017-10-18 12: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2-8 08: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上海永泳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 沪ICP备2022025085号-1 ) 沪公网安备31011302000862号 PRchecker.info

GMT+8, 2024-3-29 20:11 , Processed in 0.11128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